2025-05-01  星期四   二〇二五(乙巳蛇)年四月初四日   北京时间:23:05:49
登录 | 注册   
首页 » 泓钹资讯 » 业内资讯 » 铸牢民政工作的“根”和“魂”

铸牢民政工作的“根”和“魂”

发布日期:2025-03-27     阅读数:89

访谈对象:

广东省广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苏    佩

江苏省扬州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 徐德林

陕西省宝鸡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刘天宏

山东省烟台市民政局党组书记 徐    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强调,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民政文化是民政工作的“根”和“魂”。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民政工作与中华文化联系紧密,在发展过程中孕育出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民政文化。必须做好文化的文章,推动民政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文化创新引领支持民政发展。

本报今日邀约4位地方民政部门负责人一起谈谈对加强民政文化建设的思考,也欢迎广大读者参与探讨。

1、您认为民政文化是什么?

苏 佩:我认为民政文化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一是从民政文化的内涵来看,民政文化是民政部门在履行兜底民生保障职责、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塑造的价值导向和内在的精神追求,是民政工作者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外化为具体民政管理和服务的工作实践。二是从民政文化的外延来看,民政工作业务多元,在工作实践过程中,结合悠久的传统文化孕育出了孝老敬老、扶弱济困、文明婚丧、地名文化等民政文化。

徐德林:民政文化是在民政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体现了民政工作的本质特征、价值理念、精神风貌以及行为规范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民政工作的“根”和“魂”,具有深厚的内涵和重要意义。首先,民政文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民政工作关注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权益保障,强调对每个个体的尊重和关怀。其次,民政文化倡导奉献爱心、关爱他人的精神,民政工作承担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责任,需要民政工作者怀着一颗爱心履职尽责。

刘天宏:民政文化是民政事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的总和,它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又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民政文化具体包括以“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为引领的民政工作核心价值观、民政工作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民政干部对服务对象的人文关怀、民政机构的建筑风格和设施设备等物质形态,是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文化体系,涵盖了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这些文化元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民政事业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

徐 忠:民政文化是在长期民政工作实践中凝聚形成的,是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的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民政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其本质要求是为党争取民心、凝聚民心,持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民政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其价值取向是“民政为民、民政爱民”,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兜牢民生底线,增进民生福祉。民政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既传承了“民为邦本”“扶危济困”“孝亲敬老”“乐善好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贯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等富有时代特色的思想文化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因民政工作业务广泛,民政文化还具有鲜明的多元性。

2、如何理解和把握民政文化与民政工作的关系?

苏 佩:新时代新征程,广州民政部门把传承和发展民政文化融入民政日常工作中,以文化的力量鼓励民政干部职工从民政文化的“传承人”转变为“发言人”“代言人”,让每个民政工作者都能在具体的业务工作中向社会宣传民政文化的特有内涵,形成了为实现民政领域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共同目标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生动局面。

徐德林:理解和把握民政文化与民政工作的关系,就要认识到民政文化是民政工作的灵魂所在,民政工作是民政文化的具体实践。只有让民政文化深入人心,才能推动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刘天宏:宝鸡民政坚持以民政文化为引领,推动民政工作的全面发展。我们提出并倡导践行“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公心”的宝鸡民政工作核心价值观,这正是民政文化在民政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比如,通过发展宝鸡天健康复医养大健康综合体、宝鸡科技新城康复辅具产业集聚区、扶风银发经济产业园等“银发经济”“甜蜜经济”新赛道,努力让民政工作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望。这些改革创新举措的实施,正是民政文化引领民政工作的具体体现,群众满意度也是民政文化成效的直接反映。

徐 忠:民政工作是孕育滋养民政文化的丰厚沃土,民政文化是引领推动民政工作创新发展的精神力量,民政文化与民政工作相伴相生、相辅相成、互促共进。一方面,民政文化是民政工作实践的思想结晶;另一方面,伴随着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民政职能任务发生了变化,民政文化随着民政工作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民政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在实践中,民政文化渗透于民政事业方方面面,发挥着凝聚、鼓舞、激励、塑造的功能,是推动新时代民政事业创新发展的精神宝库和力量源泉。

3、近年来,您所在的地方在挖掘和提炼民政文化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形成了哪些独具特色的民政文化?

苏 佩:广州是一个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创新文化等在这里交融荟萃。受其影响,广州民政文化也更具兼容性。比如,在保护地名文化方面,积极发挥“小地名”传承乡土文化、赋能乡村发展的“大作用”。编纂《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广州市标准地名词典》,开展“乡村著名行动”,通过制作“一镇一图、一村一图”、设置“地名服务”二维码、发布地名故事等举措,推动地名元素、文化内涵与乡村特色产业品牌有机融合。

结合岭南传统祠堂和广州标志性建筑,广州民政积极建设幸福礼堂、村(居)婚俗文化馆,打造了5个婚俗改革示范村(居)、41个“花城有喜”婚姻登记户外颁证点、16个“花城有爱”婚姻家庭辅导服务驿站。

为政之道,修身为本,以德为先。广州民政从“以学养廉、以宣倡廉、以规促廉、以纪醒廉、以绩考廉”5个维度,深挖民政工作实践、先进典型和村规民约、乡风民俗、家规家训等廉洁文化因子,通过打造“民政家风创意园”、组织“党旗下的风采”典型示范及廉洁文化作品展、制发“廉洁书签”“廉洁戒尺”文创产品等,扎实推进民政廉洁文化建设。

刘天宏:宝鸡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近年来,市民政局依托周礼文化的深厚底蕴,以“敬、助、善、合、名、俭、安、德”为核心理念,通过完善政策机制、建立服务标准、强化作风建设,以及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创设地名文化产品、建设婚姻登记户外颁证点和殡葬礼仪文化展示馆等方式,深入挖掘、传承并创新了孝道文化、救助文化、慈善文化、社会组织文化、地名文化、婚俗文化、殡葬文化和廉政文化“八种文化”,逐步构建起了一个独具宝鸡特色的民政文化体系,让民政文化在群众中生根发芽,深入人心。

宝鸡民政文化传承了周秦文化“以民为本”的思想精髓,比如,婚俗改革中融入了“礼治”,强调以礼治家、以礼待人,倡导对婚姻家庭的尊重与珍视;社会救助工作中继承了“革故鼎新”的精神,强调创新、精准、高效、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融入了“仁者爱人”的理念,注重尊老敬老、人文关怀与服务品质的提升;社会组织监督管理借鉴了“和合相生”的智慧,强调和谐共生、合作共赢的重要性;慈善事业中融入了“尊贤重孝”的理念,倡导尊贤敬老、乐善好施的社会风尚。

徐 忠:烟台民政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标尺,把民政文化建设与民政事业发展统筹结合起来,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打造以“党建统领·为民爱民”为主体,“品重烟台·慈善之城”“福寿烟台·康养胜地”“礼安烟台·情寄沧海”等民政业务文化为支撑的“1+N”文化品牌矩阵,提升烟台民政工作影响力。

以弘扬乐善好施的慈善文化为例,烟台民政致力打造公益慈善城市,出台了《关于推动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承接全省慈善文化揭榜挂帅项目,深入挖掘慈善资源,创设了全省首个慈善文化馆、慈善文化研究基地,探索“慈善+”新业态,推动慈善与文旅、商圈、体育等跨界融合,打造网红慈善街区、慈善城市徒步游打卡线路,发布了首届烟台慈善榜,公益慈善融入社区治理案例获评省内唯一的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公益慈善专项奖”。

4、如何进一步扩大民政文化的影响力?

苏 佩:广州民政将着力从提升民政文化内驱力和品牌塑造力两个维度传承和发展民政文化,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我们将持续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加强民政干部队伍建设,着力锻造一支秉持为民爱民使命、勇于开拓进取、敢于担当作为的高素质、专业化民政队伍,努力在民政系统内部形成强烈的民政文化认同感和行为感召力,推动民政文化成为全体民政工作者遵守、维护、传承、发展的行动自觉和行为习惯,转化为投身民政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另一方面,我们将加强民政文化品牌塑造,围绕“一老一幼”“一红一白”等重大政策、重要举措、重点成效,积极讲好民政故事、传播民政文化,为扩大民政文化品牌的影响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实践场景。

徐德林:扬州民政将从多个维度发力,提升群众对民政文化的知晓度。首先,将民政文化的内涵和要求嵌入民政服务机构、民政行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中,引导民政工作者在实践中落实。其次,通过开展关爱困难群体活动、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及推进民生项目建设等,让民政文化在养老院的温馨设施里、在救助管理站的贴心服务中、在社区服务中心的高效运行下彰显价值。再次,将民政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企业培训、社会教育中,让民政文化生根发芽、传承发展。最后,通过举办各类活动以及加大媒体宣传力度,让民政文化广泛传播,在群众日常生活中落地生根。

刘天宏:结合宝鸡民政工作的实际情况,可多维度进行深化和拓展:一是加强宣传推介和交流合作,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关注度,邀请专家学者、行业同人共同探讨民政文化的发展路径和趋势,积极寻求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机会,共同推进民政文化的传播和实践。二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通过举办老年人文化节、志愿服务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民政文化更加贴近群众,并引导和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民政文化实践活动。同时,通过建设婚俗文化示范街区、民政文化长廊、文化展厅等,打造具有宝鸡特色的民政文化地标和品牌形象。此外,还要加强民政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业务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工作能力。

要特别提及的是,我们正在编撰《让民政文化绽放新时代新魅力——宝鸡民政文化建设纪实》,全面记录宝鸡民政文化的发展历程、创新实践和显著成效,让更多的人了解宝鸡民政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

徐 忠:文化兴则事业兴,事业强则文化旺。新时代新征程,烟台民政文化建设一要坚持系统思维,从民政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注重长远愿景与近期目标、整体规划与分步推进有机统一,加快完善民政文化建设顶层设计,着力破解长期性系统性规划布局不够、各自为战等难题,切实将民政文化建设贯穿民政事业发展全过程。二要深化融合创新,扎实做好民政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民政文化与民政业务融合创新“两篇文章”,加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业务发展彰显民政文化内涵,更好地展示民政事业新发展新气象。三要加强品牌培塑,树牢品牌理念,强化品牌意识,采取揭榜挂帅、试点先行、打样示范等形式,深入挖掘民政领域独特的文化资源,强化重点领域攻坚克难,不断扩大民政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